2025年10月14日,微软将正式终止对Windows 10操作系统的支持服务。这个诞生于2015年的操作系统,历经十年迭代即将退出历史舞台。停服并非意味着系统立即失效,但随之而来的安全漏洞暴露、软件兼容性下降等问题,正让全球数十亿用户陷入"升级还是维持现状"的两难抉择。
停服不是"关机",但风险已进入倒计时
微软明确界定,Windows 10停服后设备仍可正常开机运行,但核心保障将全面终止。这种"无防护运行"状态的风险渗透在使用全场景中:
安全防线全面失守:70%的操作系统安全漏洞与内存管理相关,停服后微软将不再推送任何安全补丁或恶意软件防护更新,设备遭遇病毒攻击、数据泄露的风险会随时间急剧上升。金融支付、办公文档等敏感操作的安全系数将大幅降低。
软件生态逐步脱节:Microsoft 365应用对Windows 10的支持同步终止,尽管短期内仍可运行,但长期使用中会出现性能衰减、功能失效等问题。Office 2016、2019等非订阅版本将彻底停止支持,而Office 2021等版本虽能运行但不再获得技术维护。
技术支持彻底缺位:用户遇到系统故障、驱动兼容等问题时,将无法获得微软官方的技术协助,只能依赖第三方服务解决问题,维权与故障排除的成本显著增加。
据统计,目前全球仍有超过40%的PC设备运行Windows 10系统,其中教育机构、中小企业及个人用户占比最高,这类群体对成本敏感且技术储备有限,受停服影响最为直接。
三大出路各有优劣,不同用户如何抉择?
面对停服节点,微软提供了三条解决方案,但每类方案都有明确的适用场景与潜在成本,用户需结合设备状况与使用需求理性选择。
方案一:升级Windows 11,拥抱原生支持
升级到Windows 11是微软主推的最优解,新系统在安全防护、性能优化与AI功能上均有显著提升,且能获得持续的技术支持与更新服务。但前提是设备必须满足硬件门槛:
处理器需为1GHz以上的64位双核处理器;
配备4GB以上内存与64GB以上存储;
支持UEFI安全启动与TPM 2.0可信平台模块;
显卡需兼容DirectX 12及WDDM 2.0驱动。
用户可通过微软官方"PC Health Check"工具快速检测设备兼容性。符合条件者可通过两种方式升级:一是直接在"设置-更新和安全-Windows更新"中检测推送包,点击"下载并安装"即可完成升级;二是通过微软官网下载"安装助手"或ISO镜像文件手动操作。升级前需备份重要数据并关闭第三方杀毒软件,避免升级失败导致数据丢失。
适合人群:2018年后购买、硬件达标的设备用户,及对安全性与新功能有需求的办公族。
方案二:购买ESU服务,争取过渡时间
对于硬件不达标但仍需继续使用Windows 10的用户,微软推出了"扩展安全汇报(ESU)计划",可在停服后额外获得一年的关键安全更新支持。该服务采用付费订阅模式,虽能暂时抵御安全风险,但仅提供核心安全补丁,不包含功能更新与技术支持。
需要注意的是,ESU服务需提前规划,微软通常会在停服前开放订阅通道,且仅支持部分主流硬件型号。对于老旧设备而言,这更适合作为"换机过渡期"的临时方案,而非长期选择。
适合人群:需保留特定旧软件、短期内无法换机的中小企业用户,及等待硬件降价窗口期的个人用户。
方案三:更换设备,一步到位升级体验
若设备已使用超过5年,且硬件性能不足(如内存≤4GB、缺乏TPM 2.0模块),直接更换支持Windows 11的新设备更为划算。当前主流的"Copilot+电脑"不仅预装最新系统,还搭载AI辅助功能,在多任务处理、语音交互等场景下体验更优。
微软联合硬件厂商推出了以旧换新服务,用户可将老旧设备折价抵扣新机费用,部分型号还可享受系统迁移协助。对于企业用户,批量换机可同步解决设备老化与系统升级双重问题,长期来看能降低维护成本。
适合人群:设备使用年限较长、频繁出现性能瓶颈,或有AI办公需求的用户。
停服前的最后准备:三步避险指南
无论选择何种方案,在10月14日前完成以下准备工作都能降低风险:
全面备份数据:通过外接硬盘手动拷贝或OneDrive云存储,备份文档、照片等核心数据。若计划换机,可提前开启"文件历史记录"功能确保数据完整迁移。
检测设备状态:使用Windows更新功能安装最后一批安全补丁,运行杀毒软件扫描系统;通过PC Health Check工具明确设备是否符合升级条件,避免决策盲目性。
清理敏感信息:若确定换机,需通过"设置-恢复-重置此电脑"功能彻底清除数据,选择"删除所有内容并清理驱动器"选项,防止信息泄露。
Windows 10的停服既是技术迭代的必然,也是用户升级体验的契机。对于个人用户而言,硬件达标的设备应优先选择免费升级Windows 11;企业与老旧设备用户可借助ESU服务缓冲过渡。无论何种选择,提前规划、做好数据防护,才能在系统交替期实现平稳过渡。